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何东:央行数字货币可以成为将来数字时代经济的货币基础-全球微速讯

来源:澎湃新闻 发布时间:2023-04-28 08:04:28 分享至:

圆桌|央行数字货币可以成为将来数字时代经济的货币基础

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开发央行数字货币,在发达国家中包括日本、加拿大、英国、欧洲国家等。“在新兴的市场国家中,像中国、巴西、印度应该是一些非常前沿的、对央行数字货币进行开发的国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货币及资本市场部副主任何东在4月27日的第30期“浦山讲坛”上说道。

在此次“浦山讲坛”上,何东与浦山奖学术委员、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一同围绕“数字货币与国际支付体系的演进”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资料图片)

央行数字货币可以成为将来数字时代经济的货币基础

在“浦山讲坛”上,何东提出,央行数字货币可以被看成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是像硬币这样的一种支付结算的工具,同时也可以想象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基建体系。也就是说,央行数字货币为现代数字化的金融体系提供了标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功能,所以它是一个基础设施。”

他提及,央行数字货币可以不受各个国家支付体系、不同时区的限制,还可以做到离线也可以使用的状态,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或者岛屿国家网络状态不稳定的情况下。

“央行数字货币还有一个可以期待的发展,就是可编程性。”何东表示,这种特性可以使其成为物联网时代的一个支付结算无缝链接的工具。“所以央行数字货币不仅仅是一个另外的电子支付手段,而是可以成为将来数字时代经济的一个货币基础。”

与此同时,央行数字货币作为基础设施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为平台经济的发展,或者分布式账户的金融交易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平台功能的标准,可以为私人部门的金融创新提供一些规范。

谈及我国的数字人民币,何东表示,数字人民币正处于中国电子支付、数字支付手段非常发达的情况之下,怎么能够维系数字人民币作为法币的作用,怎么促进金融支付领域的竞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些考虑。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开发央行数字货币的动机不同

黄益平在“浦山讲坛”上指出,货币一般来说有三个功能,简单来说就是支付、计价和储值。“央行数字货币里面这三个功能可能都有,但我的理解是它最关键的切入点有可能就在支付上。”

在近年国际清算银行以及各国央行对央行数字货币展开的调研中,黄益平注意到,发展中国家央行和发达国家央行开发央行数字货币的动机有些不太一样。发展中国家关注的最重要问题就是国内支付的普惠、效率和安全;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更多关注国际支付、跨境支付的效率、安全和普惠。

黄益平表示,前述关注点的不同,可能与不同国家面临的金融体系中的痛点问题不一样有关。发展中国家中,很多国家的国内支付体系不是非常发达,所以如果能开发央行数字货币,解决老百姓或企业的支付问题,那就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而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很多国家国内支付体系及服务相较发达,所以更关注国际问题。同时,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开放度比较高,所以对跨境支付的需求可能也比较高。

黄益平提及,在央行数字货币开发中,中国其实相对是走得比较前面的国家之一。但我国的央行数字货币,即数字人民币,面对的系统可能和一般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不太一样。“你可以想象就是一个新的系统,它能不能被比较普遍地接受、被广泛地使用,肯定是要在市场上有需求。”

黄益平认为,如果我们要把数字人民币作为一种国内的支付方式做得更好,就要解决国内的痛点问题。“比如说能不能更安全,这一点我是相信的。但它能不能更普惠,我们可以去关注,还有能不能让数字人民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更方便地来使用,其实这个是很重要的。”

对于我国央行数字货币将来的前景,他提及,一种情形是它将来能成为一种主导的支付工具,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它作为其中的一种支付工具和现有的支付工具共存。“这确实是值得我们观察的,因为很多发展中国家确实没有支付工具,而我们国家现在的支付工具应该已经比较发达了。”

谈及数字人民币的跨境支付功能,黄益平同时给出了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潜在路径的思考。“在资本项目不完全放开的前提下,人民币国际化能不能往前走,答案是有可能的。但它的前提是,第一要建立一个比较大的离岸的人民币市场,第二就是更加充分积极地利用货币互换的协定。其他一些工具用得好,人民币国际化是可以往前走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人民币在跨境支付中,也许可以发挥比我们现在想象或者能看到的更积极的作用。”

黄益平表示,在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大额支付中,也许将来可能会更多地使用数字人民币。“尤其是在批发层面的数字人民币能不能继续往前走一步?在资本项下能不能用数字人民币来做支付安排?我觉得将来是完全有可能(实现),起码是应该考虑的。”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欧洲礼仪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联系邮箱: 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