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最美四“阅”天|书之缘

来源:齐鲁壹点 发布时间:2023-04-30 19:58:28 分享至:

文、图 | 徐 滔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最早与书结缘,是奶奶在我刚出生就把一本老辈子的线装书掖在我枕头底下。牙牙学语的时候,除了太奶奶教我们念叨的“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叽叽歪歪叫奶奶……”等童谣,更多学会的是至今牢记在心、确立我们正确三观、半生受益匪浅的主席诗词和重要文章。

一年级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一九六八年住在店子村的那个腊月里,张培举老师作为他调回蓬莱老家前的临别纪念,赠送给店子小学每位老师一张主席画像的镜头至今历历在目,一幅是“毛委员去安源”,一幅是“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画面记得清晰,文字记得牢靠,算得上是对文学艺术最初的启蒙吧。

到了二年级三年级,已经识了不少字,忘记在哪里找到一本缺了封底的“大部头”,看封面,粗重的笔墨大大地写着“红岩”两个苍劲有力的红字。这么厚厚的一本书,是那个夏天我和李明一起趴在炕上看完的。李明是长岛中学初中地理郑老师的大儿子,比我矮一级,两个岁数相仿的孩子以自己字库的识字能力,大约能百分之七八十看得明白。

当看到《红岩》的最后一页,渣滓洞的地下党员们冲出监狱跑上高高的山坡,被国民党反动派的机枪疯狂扫射,一个个我们熟悉的狱中英雄倒在了重庆解放的前夜。由于最后的结尾被撕掉了,我们一直不知道最后结局那几段内容,心情十分不爽,一直闷闷不乐了好长时间。

那一年,一种叫做广播小说的“好东西”从无线电走进了千家万户,著名播音员薛中锐老师播讲的《渔岛怒潮》成为孩子们最受欢迎的文化节目,我们每天定时围坐在木头盒子的收音机旁边,一集不落地从开头连续收听到龙王岛全面解放;在捡麦头晒海带的夏天,妈妈每到劳动休息的时候就给我们同学讲《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老电影《三进山城》《鼓刹钟声》《山间铃响马帮来》等故事梗概;爸爸用一个漫长的冬天,每天在温暖的火炕上给我们兄弟姐妹朗读了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沸腾的群山》,这一切,就像古人说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我们的文学爱好和读书习惯的养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阅读机会,夏天我和小伙伴去摘喇叭花种子卖给药材公司,攒点小钱,就一遍一遍地跑新华书店,一本一本地买了《智取威虎山》《红灯记》《兄弟民兵》等等小画书,然后大家互相交换,你借给我一晚,我借给你看半天,就这样,小画书、样板戏、革命故事等等大书小书不计较,图画文字不挑剔,凡是能看的,都是小伙伴们的好宝贝,下课看,放学路上看,拔猪菜也忙里偷闲看一段,傍晚回家烧火一边拉风匣一边看,简直是废寝忘食,看书看得都到了痴迷的程度。

上了小学高年级,在长岛中学球场边线上跟着初中大哥哥屁股后面蹭着看过《牛田洋》《战地黄花》《红军标语》《虹南作战史》等等新书,当然,基本都是看得一段一段的不连贯,不垫饥,不解渴,太不过瘾了。

正月去南城大姨奶奶家拜年,看到大叔二叔搁在炕头上的一本大书——大开本的《人民文学》,这本比我岁数都要大、保存完好的书刊让我如获至宝,最前面是一篇《吃饭不要钱的日子》,讲的是高中生假期回家乡看到成立人民公社以后发生的深刻变化,让我对那个五十年代有了新的了解。

中间是一篇外国的连环画《项链》,讲的是一个美丽的新婚夫人,为了装点门面从好友那里借来华贵的首饰去参加宴会,谁知道不小心把贵重的项链弄丢了,没办法,夫妻俩悄悄借了巨款买了一模一样的项链还了回去。在以后很长的岁月里,他们俩省吃俭用偿还债务,赔上了大好的青春年华。最后的结局却是让人意想不到,丢失的首饰竟然是不值钱的仿品,就为了一个晚宴的荣光,被那虚无的光环,颠覆了原本美好的生活,令人唏嘘不已。

后面还有一篇比较好看的是有插图的《种梨》,讲的是一个会法术的崂山道士惩恶扬善的故事,又好看又好玩,大快人心。整个这一本书看得我十分过瘾,感觉比大姨奶奶和凤姑姑那天中午做的七个碟子八个碗的正月年饭还要有诱惑力。

那个时间,乐园大街上的图书馆对外开放了,妈妈办理了一个借书证,最先是妈妈借书带回家给我们看。后来是妈妈带着我们一起去图书馆,那层层叠叠的书架一排排,多了去了,可惜小孩子不让进,我们只能翘着脚尖抻着脖子往里瞧个究竟。

上了初中,每个同学都有资格办理借书证了,但是,学校的图书太少,据说以前那些带有“毒草”味道的书都被清理干净了,现在都是补充的新书。1975年批水浒,批投降派,新出版的《水浒传》是名正言顺的典型教材,我们几个水浒爱好者顺其自然地第一时间搞到了手,上中下册分开轮换阅读。

后来,从南岸来长岛建港的二哥、四哥他们,经常给我们讲以前有关带有“毒草”味道的故事,就冲着这个,那年秋假刨花生的时候,我去了大姨家、二姨家、三姨家、四姨家和舅舅家,每到一个村,就搜罗一些掉了书皮、搓揉得像油煎饼一样的“香花”或者“毒草”,像《林海雪原》《烈火金刚》《晋阳秋》《苦菜花》等等,都是在黄县海边那几个村里“留学”的日子里看完的。

那段时间,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1976年的“天安门诗抄”在民间广为流传,我特意拿出一个好几年没舍得用的塑料皮日记本,工工整整地抄录了大半本,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喜欢起了诗歌,一边看,一边抄,然后自己也开始胡涂乱抹地写一些算是押韵的顺口溜来。

最早得到的赠书,是调到《》工作的宋素娟老师从济南邮寄的一本缅怀周总理的纪念合集,有文字,有图片,四百多页厚厚一大本,是我最喜欢的书籍之一。参加工作不长时间,长岛中学团委书记魏爱社大姐送给我一套12本合订在一起的《中国青年》,从这往后,每当收到这些“精神食粮”,总是先睹为快,然后一一归类,很好地保存到今天。

就是在那个时候,我知道可以去邮局“发行”那里去订阅自己喜欢的报刊,于是就去教导处找来发行目录,密密麻麻地抄写刊名、邮发代号,标明是月刊、双月刊还是季刊,写上价格,合计累计加总计,看看兜里的银子够不够,然后一笔一笔地忍痛割爱,尽量把花费控制在一个让自己能够承受的价位。

这个时间,文艺的春天进入了繁花似锦的季节,小岛新华书店每周都有新书上架,邮局渠道也不断有新创刊的刊物,报纸上也经常刊登邮寄书刊的广告,因为每月都有工资到手,我们小岛的青年人就有机会读到更多的新书和更喜欢的好书了。

八十年代的青春岁月,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业余时间最喜欢的事情就是买书,订刊物,读书,写东西,逢书必读,偶有所得,记在小小的本子上,每天晚上不是看书就是写东西,一步一步的,从1984年开始,最先在《烟台日报》发表《小岛纪行》,接着《长山列岛遐思》《玉石街的传说》也陆续见报,所教的四年级学生的作文《长岛山水》《快乐的假期》也在《烟台日报》“教育园地”发表。

买书看书,第一为了学习提高自己,第二是活学活用书本上的知识,为了家乡的宣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1987年在北京中国新闻学院上学期间,县委宣传部焦战锷副部长主持编撰了《海上仙山——长岛》,给我分配了八篇写作题目,我在学校图书馆查阅有关胶东、长岛、渤海海峡的一些历史资料,实在是太少太少。

偶然去学校门口的北农大新华书店,发现最新出版的《二十五史》,双行加注无句读,精装的十二本,沉甸甸的一大箱子,一看价格,198元,差不多是我两个月的工资。但是为了查阅资料和方便写作,咬咬牙,心一横,买了下来。后来查找到有关秦始皇、汉武帝、田横、徐巿等与蓬莱仙岛的史料,都是来自这一箱子“双行夹注竖排版无句读”的《二十五史》。除了圆满地完成这次的撰稿任务之外,这些史书对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也提供了较为有力的支撑。

买书读书,接收赠书,收藏书刊,写稿作文,成为我主要的爱好之一,几十年来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张岐前辈赠送给我的文集有《张岐散文选》《香炉礁》《潮音集》,还有烟台安家正老师的《半岛泪》,牟迅老师的《牟迅诗草》,迟世武老师的《长岛弄潮儿》《老铁马》,杨健老师的《长岛赤子》,孙寅昌老师的《长岛风物》《长岛民间故事》以及马永昆老师的系列文集等有关长岛的文化精粹,四十多年来尽管搬过五六次家,但是,各位老师的作品集和我珍藏的几千本书,都完好无损地保存到现在。

这其中,还有我的同学刘静送给我的《父母爱情》和《戎装女人》,还有刘静姐姐刘军大姐送我最新出版的刘静作品全集。翻看一本本珍藏着青春记忆的书刊,回忆一段段温暖的成长经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开卷有益,满屋芬芳。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知识的力量源泉,书是远航的理想风帆,我在每一位遇见的老师文学作品中学习提高,在知识的海洋里循着前方那片金光,追逐着初升的朝阳,心海飞扬,驶向远方。

2023年4月30日上午于长岛

壹点号海岛寻梦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欧洲礼仪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联系邮箱: 58 55 97 3@qq.com